政治课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课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政治课的学习,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一、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方向和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二、推进法治改革对社会的全面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任何一项改革的缺失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推进法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撑。《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大法,进一步强化宪法的权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对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通过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民主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4、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需要法律权威的支持。法律绝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在更关键的另一个方面,法律也是社会控制和规范政府与公共权力的工具。法律至上应成为安排法与权关系的基本原则,法律在公共权力面前取得独立和最高的权威地位是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既一切公共机构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无论是具体的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本身,违法行使公共权力都会引起法律责任,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推进法治改革对于此次整体的改革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影响,法律从某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其影响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加深了如何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务必着力突破牵动全省发展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既需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又需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我们必须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福建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增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优势。
1、是稳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切实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带动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是促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近70%企业属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面临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双重压力”。为此,要把产业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努力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
3、是重“三农”,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要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臵,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农业强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4、是抓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上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提升我市城乡建设水平。
第二篇:政治课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第一次接触到像您样的政治老师,学了很多年的政治第一次有一位政治老师没有照着课本来讲解那些条条框框、知识结构。在过去的政治课堂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记忆力好,所以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的听着照样也可以成绩很好;大学的时候更是因为高中的政治的底子很好老师讲的我都记得所以就是“低头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读研了,坐在教室的后排第一次没有因为老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而昏昏欲睡,您几乎成了我上大学以来最爱发问的老师,而且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谁稍稍嘟囔点什么您就能迅速的听到并且请同学大声讲自己的看法。实话实说,当我上完第一次课之后我就在内心暗暗感叹原来政治是这么回事!突然发觉自己作为一名学了N多年政治的老生,竟然对政治一窍不通。从此以后,政治课竟然成了我有些期待的课程。
这次的政治课很与众不同,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很郑重的告诉大家这不是政治课。让大家把脑中所有关于政治背诵的那些只是全部都忘掉,从而开始一个全新的政治理论的学习。
1、教学方法辛颖,具有启发性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首先我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很赞同。其中在第一次课堂上,老师拿着那本政治理论书指着封面给我们讲了三节课,就讲了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名词解释。但这与众不同的开场白却十分触动我的神经。说实话,从初中开始学习政治,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什么是主义,王老师由单身主义、社会主义、拜金主义引出社会主义,实在是别出心裁让人印象深刻。第二次是关于改革的各抒己见。因为我们的课堂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这堂课中大家的自我展示的确是非常的精彩。从第一位男同学通过自己制作的ppt来展示关于改革的看法,不得不对他的学习态度赞叹。通过这次讨论加深了我们对同学之间的了解,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佩服的前辈,通过他们的经历鼓舞我们面对工作和学习的挑战要鼓足勇气,想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好好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
2、思想上的深刻性
通过这次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更加系统的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并且关注了一些国际政治经济态势,认识到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学习了中国经济、文化与政治等相关知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改革问题的研究,关于改革与革命以及积累与消费等经济学知识方面的关系。理解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思潮、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三中全会上的利益博弈有所涉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行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包括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作为地理科学学院的一名学生,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您的解读的基础上,我又认真看了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方面的改革,并且关注了就业和教育改革,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是有关农村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规定:会议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价格原本千差万别,这就会导致大量农村要么无人管理因而无法产生经济价值,要么低价贱卖。而土地同权同价则可以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土地红利。此外,农民的房子可以像城里人的房子一样进行买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入股、抵押,农村宅基地作为财产性收入,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可用于置换城市房屋,解决居住问题。这些都是突破,但同时对农民来说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城市里的有钱人也很愿意到农村去买点房子买点地。当前全世界金融膨胀,金融资本在海外都在搞超级量化宽松,造成过剩的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争抢土地的高潮,这个过程中,有钱人应该说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下乡去占有农地、占有农房了。因此从这点看是不利于农民群众的。
第二点招工就业是我们同学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目前的应聘环境中,性别歧视、学校歧视、地域歧视甚至背景歧视现象屡禁不绝。我们常说“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更应该以博爱的心态给予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三中全会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就业公平契合了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战略,让人才流动起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消除就业歧视将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改革也有所体会。关于教育改革,公报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三个“最”,
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最后对老师提一些小建议,主要就是您在课堂内容的侧重问题,我们不全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全是政治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是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的教育硕士,有时候您在课堂上讲的知识过于偏向政治管理学院或者过于偏向经济管理学院,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稍稍有些难以理解。希望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各个专业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特长。
第三篇:政治课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9月13日杨健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任务,是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9月27日与9月29日是孙红军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他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生动的说明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指出了当前体制下的漏洞。10月11日是杨健老师的课。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老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了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极具启发性。10月18日是李新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们的社会建设到今天的阶段很大程度是把子孙后代的资源能源消耗,不顾子孙后代的出路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频频出现,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应当以资源集约为途径,以发展为目的。11月1日与11月29日是李建新老师的课。老师是对学生非常严格的,重视纪律,讲课非常投入,课上时不时与大家进行互动。11月8日是孙老师的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通过中国与世界的对比研究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国的长短处。正视自己的现在,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11月15日是宫向阳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老师幽默风趣,通过身边关于文化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和影响。11月22日是许新华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许老师虽然年纪60左右了,但是讲课激情特别高。
学习完本课程,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
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创新性地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