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啦 - 提供专业面试问题及答案、面试技巧、助您成功面试!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书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期待法治,就像期待蓝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少生孩子多养猪”的口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已无从可考,在广大农村至今仍处处可见。十六年前,也就是1998年,家乡的几户农民,去外地以每头数千元的价格买了十几头良种母猪,以发展规模化的养殖。几个月后,母猪生出了间夹着白花、黑花的小猪仔时,农民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当时农民的第一反应就是找法院打官司。官司的细节如何,我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后农民没有赢。

  这当中损失最大的是我的父亲。多少年后,我还从父亲的记事本里翻出了当年律师的名片和父亲写的起诉书,字体俊秀。差不多同时,我的一位叔叔,参与了一场斗殴。斗殴的结果,对方有人死亡。后来,家里人各方寻找在法院的关系。我听家里人说,法院的某某有“船”,出门都带着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理解,有“船”跟能带着枪有什么关系,又跟能不能帮叔叔的官司有什么关系,渐渐长大,我才明白过来,在家乡的方言里,“船”和“权”同音。

  就在这两件事儿发生的前一年,十五大召开。十五大的政治报告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久后,“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从党的政治目标成为国家的政治目标。不过当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现在只能从模糊的记忆中去寻找当时中国社会法治状况的痕迹。

  农民在权益受到侵害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希望用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受损的权益,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幕。可官司打输之后,他们便不再相信法律,转而寻求媒体的帮助,因为他们坚信被告用金钱贿赂了法官。他们想尽办法联系焦点访谈,可惜那时在当地,焦点访谈的电话是打不通的。当然,就算打通了,焦点访谈肯定也顾不上。

  作为央视第一个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在1998年正处于黄金岁月。1998年,履新不久的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央视,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为栏目组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赠言。

  焦点访谈的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个是向节目组反映情况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另一个是向节目组公关的各地干部。现在的焦点访谈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央视也被民间戏称“央视最高法院”。如果焦点访谈的没落,是因为法治的进步,我们应该欣慰,应该为身处的时代点赞、叫好。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其中有媒介形态变革的原因,也与其自身角色的转换有关系。

  焦点访谈风光不再,“媒治”却依然是很多人最后的选择。从当年在焦点访谈门口排队反映情况的各地群众,到以自残、自杀等各种极端方式吸引媒体关注的维权者们,再到去报社门口喝药的访民,无不反映了民众在权利难以伸张时的路径选择。在常态下,法治应该是守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寻求法律无法得到公正的结果,然后选择媒体,从依靠法治转向依靠“媒治”,成为一个既无奈又普通不过的选择。媒体在转型期的中国承载了它无法承担的职能,何其幸又何其不幸。

  寻求“媒治”之外是“信访不信法”。在维稳框架内,信访确实是获得正义的一种方式,但是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唐慧赢了,也许她永远都不会有真正的胜利感,但是法治赢没赢还是一个悬着的问号。唐慧之外,是更多的顽强坚持甚至近乎执拗的访民。前不久,我在长沙火车站见到一个进京上访的妇女,上访的原因让我惊讶,她跟着丈夫辛苦打拼十多年,丈夫在发家之后将她遗弃。法院的判决让她一无所有,所以她决心上访以寻求公正。她向我哭诉自己的经历,我很艰难才听懂她的方言。几分钟后,三个乡镇干部站在她面前,劝她回去,并承诺会帮她解决生活的难题。我内心像猫抓一样想告诉她,上访不可能解决她的问题,但我又硬把话咽了回去,让一个不幸者失去最后的希望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啊!当开始检票上车时,上访的妇女要起身,三个干部马上丢掉了温情。在拥挤的人潮中,我听到的是她撕裂的哭喊声。

  法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民众来说,法无禁止即为许可,而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即为禁止”、“法治是人人平等和消除特权”、“在法庭宣判之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落实疑罪从无”、“让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等等。而最简单的理解莫过于:“法治,是法律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哈耶克说,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法律在无预设对象的前提下,为社会的每一个机体制定了行为准则,从这个意义讲,法治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

  把希望寄托于“媒治”或者信访的人们,并不是不愿意服从法律,而是他们认为金钱与权力在左右法律,他们最终服从的是权势而不是公义。对法律的不信任必然源于法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让民众相信法律,让媒体卸下悲情的重任,让信访走入历史,必须重建对法律的信任,让法律成为捍卫尊严与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

  我的一位朋友在地方法院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到了群众送来的两面锦旗,他说:“男法官永远冲锋在第一线,风雨蚕食了他们的容颜,更明亮了他们的脑门,一份判决书,三千烦恼丝。法院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出伟人头的地方。”我告诉他,如果法律人明亮的脑门能够照亮中国的法治进程,我会像在北京期待蓝天一样期待他的“伟人头”。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改革与法治让中国梦“两翼齐飞”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之后,党作出的又一重大历史性决策。改革和法治,将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梦”的“两翼”。

  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小康。然而,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凸显。继续深化改革只能“啃硬骨头”,如果没有相应的法治体系进行护航,无疑会影响改革的顺利推进。

  依法治国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改革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固化的利益格局,这就需要以法治来开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更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更严格的执法、更公正的司法,能够扫清改革障碍,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改革也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依法治国要求改革不能突破法律界限,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法治的约束将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进行,让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福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依法治国本身也是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层次改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意味着权力将被进一步关进笼子,政府的运行将更加阳光透明,简政放权将更加彻底。这将以法治的力量为改革释放“红利”,激发活力,让依法治国与改革深化形成协同推进的巨大效应。

  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依法治国,目的都是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法治与改革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双轮驱动”,为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良好环境。改革与法治“两翼齐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202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引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202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昨天上午交的材料,今天就全部拿齐了,真是太快了!”在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来办件的张璐告诉记者。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多轮司法体制改革,使“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2024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不久前,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彻底分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历程,反腐以治标开始,在过程中逐步制度化,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做法,最终达到治本的效果。不难看出,法治化无疑是反腐倡廉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首先回答,当前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2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

  腐败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频上演;有法不依令“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都表明:治理当今中国的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无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36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一系列重要文献都对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内涵、重大决策与立法监督的关系、决策失误追究责任制等进行了深刻论述。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确定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这标志着我国决策咨询制度法律确立了法律地位。

  决策咨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政府以往的决策惯性,越来越多的公众和专家学者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各种形式参与政府决策,有效地避免了或降低了决策风险,为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决策咨询制度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一些地区对重大事项界定不清,决策者选择性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咨询;决策咨询不公开不透明,决策过程结果没有完善的记录和档案管理;集体决策走过场,还是书记说了算等等问题。近年来频频曝光的所谓“一把手工程”“政绩过程”“面子工程”都是决策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的后果。特别是由于没有硬性的责任追究机制,“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三言两拍”干部不在少数,影响很坏,群众反应强烈,对党委政府的形象损害极大。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依法决策机制。

  重大决策法治化,将从根本上杜绝党政官员“乱作为”的问题。但是,要把依法决策机制落到实处,必须把这项制度“落细”“落小”。具体说来,一是细化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逐项进行具体规定,堵住弄虚作假、走走过场的漏洞;二是强化合法性审查机制,对那些于法无据甚至违背法律决策项目,坚决取缔;三是问责制度常态化。对于倒查出来的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不论职位有多高,都要坚决查处。

词条:
上一篇:护士实习心得体会2000字 下一篇:律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与该文相关的文章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面试网有任何建议,请通过网站联系邮箱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