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啦 - 提供专业面试问题及答案、面试技巧、助您成功面试!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书 > 报告 > 实习报告 > 正文

2024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24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

  一、实习区地质环境简介

  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海岸带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大连市东南沿海地带,金石滩、鳌滩园园区及地质博物馆为此次实习区主要地点,该地质公园是一座集地质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海岸带地质公园。

  其中,恐龙园景群以恐龙探海景观命名,主要岩石为距今8~6亿年前的震旦纪石灰岩,强烈的海蚀作用形成了这里块体庞大、姿态各异的海蚀地貌景观,代表景观有:恐龙探海、贝多芬头像、将军石。鳌滩园处地层起源于早寒武纪,距今5.4亿年左右,华北古陆所在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大连一带为滨海盐湖——萨布哈(萨布哈,意为被盐浸透,指干旱气候下障壁海岸潮上带的盐坪、盐藻和盐碱滩),沉积了一套红绿黄相间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岩层;之后,由于气候环境变迁,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层的状态被破坏,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的波曲状纹理。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海陆变迁,海底的纹层灰岩和风暴砾屑灰岩露出海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就是地质岩层纹理清晰,产状各异,能够反映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条件,为地质考察,研究地质构造运动等提供了极佳的依据,岩石表面的特征更是展现了当时特有的气候及环境。

  公园浓缩了28亿年以来的地质演变历程,古老沉积地层历经多期次的地质构造变迁,又经千万年海蚀作用的精雕细琢,形成了长达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线上的海蚀地貌,是中国唯一的海岸带喀斯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金石滩地区海岸由于受到海水动力因素如波浪、潮流的侵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蚀奇观,如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残丘等。

  二、实习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一)褶皱

  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

  就叫褶皱。由于板块活动、火山喷发、断裂挤压等作用下,使大连地区的地层岩石产生一些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下图为背斜及向斜构造。

  (二)节理

  岩石受力后发生形变,当作用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下面主要对节理进行概述。其为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也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三)典型地貌介绍

  1、震积岩

  震积岩是岩石在未固结前,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半凝固的沉积物发生液化作用(喷泥、冒水)而形成了众多弯曲的、近于直立的这些细脉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滩石灰岩中密集而紊乱分布的方解石细脉是最典型的震积岩特征,它是6.5亿年前远古地震的真实记录,是国内外地层对比的重要层位。在大约6.5亿年前,由于火山爆发,水下滑坡坍塌引发地震,带来海啸,它形成了波长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隆隆巨响,瞬时侵入陆地,反复多次,把尚未固结的岩石,震的纹理紊乱,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震积岩遗迹。

  2、层颜叠彩

  层颜叠彩,它属于“萨布哈景观”,不同年代的岩层层次,色彩富于变化,红绿黄相间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岩层。由于气候环境变迁,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层的状态被破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波曲状纹理。

  3、龟背石

  龟背石是

  一种特殊的成岩结核,表面存在多边形的同心环及放射状细脉,因类似龟背的花纹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胶沉积物中析

  出的结核物质经脱水收缩而成的裂隙,尔后,再被其他矿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层中常见菱铁矿质的龟背石结核。大连金石滩龟背石是一块举世罕见的龟背石,被称为“天下奇石”。关于这块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质学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5.4亿年前后沉积的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状如龟背的网格状裂隙;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垂直层面的裂隙,饱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运移,随着震动的加剧,泥沙脉不断生长,使两端岩层弯曲、断裂,在层面上表现为形似干裂的网格状裂隙。

  (四)海蚀作用及海蚀地貌介绍

  在金石滩园区海蚀作用在海岸部分十分明显,海蚀作用包括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其中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风作用于海面,与其摩擦,把能量传替给海洋,使表层水质点沿风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同时海面也相应地产生周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外来的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岩壁的冲击上。

  波浪水体的巨大压力及被其压缩的空气对岩石产生强烈的破坏,海水对岩石的溶蚀能力比淡水强,其溶蚀速度比淡水大3~xx倍,尤其对有裂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明显,被破坏的岩屑砂砾随波浪研磨基岩,加快了海蚀作用的速度。比较常见的海蚀地貌主要是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等。

  1、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常见於岬角处,其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洞,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似拱桥,又称为"海穹"。其中,恐龙探海为最典型。

  2、海蚀柱

  从海蚀地貌形态上来看将军石属于海蚀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蚀、海蚀拱桥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3、海蚀崖

  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海蚀崖又称浪蚀崖。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

  四、实习感受

  20xx年5月10日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十分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课程,对于每一门课,虽然课程内容都有差别,不过学生认为,实践应该是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工科学生,没有实践环节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在本次的的实践经历中,我们逐步了解了地质学中部分地貌在实际中的判别,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本次的实践中我们同学之间就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问题进行了相互交流,对不太明白的部分向老师及导游进行咨询,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好地理解了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其中,着重对参观园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包括褶皱、节理及海蚀作用下的海岸地貌发育进行了介绍,分析程度十分浅薄,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注重积累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以便步入社会能够更好地运用,分析内容不能保证每一项的正确性,如有错误请老师批评指正!

  

2024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2)

  一、实习概况

  1、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和组织情况

  土木建筑学院20xx级工程地质实习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同学都需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十个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实习老师。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们班共36人,共分为六组,有组长一名,组员五名。

  2、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1)、能够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质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学》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将理论和实际结合。

  2)、通过实习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3)、能够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之间的联系。

  3、实习地区地质地理概况

  实习地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实习地区处于北纬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属于大陆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242米。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米。

  二、实习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变质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基本内容

  1、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

  1)、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的细小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盐酸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

  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产物,接下来利用手中的工具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现象。另外在沉积岩中,还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观察。

  2)、岩石的结构类型识别:注意观察岩体中结构面(裂隙面、断层面、岩层层面等)发育的情况,包括发育方位、密度、延伸情况、充填。由此确定岩体是属于以下哪一类型:

  a、整体块状结构

  b、层状结构

  c、碎裂结构

  d、散体结构

  2、常见堆积物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首先观察堆积物所处的位置特征,然后结合堆积物的组成,颗粒大小、颗粒表面特征和下伏基岩的关系等判断是属于哪种堆积物(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等)。

  3、常见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裂隙)

  1)、会利用罗盘,测量岩层的特性,如岩层倾向、倾角和走向。

  2)、根据实习老师的指导,观察断层两侧地层产状的变化、地层移动方向、断层面的特征,并由此判断断层的性质。

  3)、结合地形地质图,观察地层弯曲变化情况、核部地层、两翼地层、枢纽产状、轴面产状。并由此判断褶皱的类型: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直立褶皱、倒转褶皱。

  4、常见地貌类型及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实习老师的指导,观察地貌类型(河流地貌、山岭地貌、岩溶地貌等);根据场地平整情况、岩石的分布以及工程性质、土的类型以及分布情况、场地周围地形复杂程度等初步判断场地的工程地质复杂程度。

  5、各种地质作用

  1)、河流的侧蚀作用--注意观察侧蚀方向和建筑物位置的关系。

  2)、滑坡--注意观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征,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特征,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征。

  3)、岩溶--注意观察和描述岩溶的形态特征、岩溶发育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的关系。

  四、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1)、周一上午8点在北2101教室举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动员大会,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内容。

  首先,周二早上8点在罗山油库站集合,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观察各类岩石,了解岩性、地层接触关系、岩体结构类型、风化作用。

  然后,周三早上8点淮南矿业集团门口集合,到洞山实习。了解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差异风化、地层倒转。

  再次,周四在校园观察地板砖,墙上装饰材料,选出三大岩性的代表性岩石,拍好照片、注明地点、编写实习报告。

  最后,周五计划早上7:30在北校区大门口准时出发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边坡稳定性、河流冲蚀作用。但由于天气原因,计划取消。

  周六,周日编写实习报告。

  2)、实习第一站----罗山

  7月2日早上8点我们到达工程地质实习的第一站——罗山。首先我们在罗山山脚看到的是一块紫红色的岩石,在听了实习老师介绍后,才明白这块岩石居然是三叠纪的紫红色中粒砂岩,命名为“刘家沟组岩”,如下图所示。仔细观察刘家沟组岩,发现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构造,代表着河流沉积,岩石厚度为1m到2m;刘家沟组岩石具有槽状交错层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断岩石新老关系,从而可以判断岩石是正常地层还是倒转地层。而我们观察到的下图所示的岩石便是倒转岩石。

  通过实习老师讲解使我们认识到到舜耕山是一座无根山,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平推而来,因此存在地质断层。

  为了测量此块岩层产状,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与定位

  最后测得该岩层的倾向330°,倾角63°,走向244°。

  告别第一块岩石,我们继续向山顶走去,不知不觉走到了罗山油库围墙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白云岩,岩体的表面有许多刀砍状的条纹,实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条纹是岩体的风化表面,风化表面越细密,说明岩体中的钙离子被镁离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云岩是含有杂质的,岩石的强度就与其所含的杂质成分有关,若杂质为泥质,泥质的含量越高,岩体的强度越低;若杂质为碳酸盐,则碳酸盐的含量越高,岩体的强度越高,如图所示。

  稍作休息我们便继续向山上走,终于爬上了山顶,有一种开阔的感觉,在山顶实习老师给我们讲解的罗盘的使用技巧,然后便开始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老师让我们拿出罗盘测一下倾角是多少,出乎我们的意料的是,目测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实际上只有17度的倾角。这让我不禁想到其实很多事情,我们的经验和眼睛看到的现象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必须拿出科学的依据来才行。

  3)、实习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观测的岩石是奥陶系马家沟组岩,经实习老师介绍,我们观察到岩石厚度大于2米,如图所示。

  该岩石是奥陶系马家沟灰岩,是整体状、层状岩体,细细观测,发现奥陶系马家沟组岩是倒转岩体。接下来,我们拿出罗盘,各小组散开测岩石的倾向和倾角,我们这组测得的岩石倾向是350°,倾角是40°。在测倾向和倾角时要注意观测的地方一定要是岩体的层面,岩石的层面是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环境变换造成的岩石变质。而我们观测的岩石可以看到明显滑动的方解石擦痕。

  继续向上走,我们遇到了二叠纪石盒子组岩,肖县组岩,贾汪古组岩,土坝子组岩,崮山组岩。经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观测,我们了解到肖县组岩是中厚层状岩石,由白云岩和灰岩交替组成;贾汪古组岩以泥岩和页岩为主,而泥岩是隔水层。

  接下来遇到的岩石便是崮山组岩了,崮山组岩是由泥质白云岩和鲕状灰岩组成,鲕状灰岩位于崮山组岩的底部。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万藻化石与徐庄组岩,徐庄组岩是由纯净的灰岩位于顶部,而砂岩是位于中部组成。

  经我们细细观测,眼前的肖县组岩石中有细小的晶莹颗粒,老师说这个岩石是蜂窝状白云岩,而它的本质便是不规则石英条带,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结晶称为碎石。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采集三叶虫化石,由于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页岩特别易碎,用手就可以掰开,这为我们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几乎每块页岩里都有距今5.7亿年前的三叶虫。很兴奋,感觉好像亲自经历了5.7亿年前的一些事,虽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们依旧很开心。

  4)、实习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们来到了校本部的第一个观测点---新教大厅。在大厅柱子上,看到了石灰岩,浅黄色可能是轻微大理石褪色所致。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于此类化石是划分石炭、二叠纪的重要化石,因此这种石材的科学价值远高于它的应用价值。大厅地板为闪长花岗岩,其含有角闪石、黑云母、长石等。还有一种俗称“中国红”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其强度高,抗压强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个观测点为新教广场上六根汉白玉石柱,因为其美观、大方且不易打磨,实习老师说其价格非常昂贵。接着看到了灰岩块,在其上可以看到许多树枝、树叶的化石,如图所示。

  此块岩石由溶洞中长成,故又被称为石钟。如下图所示。

  校本部南门是有白云岩砌成的,我们主要是根据它的颜色、硬度以及与盐酸的 反应来判断的。用一个小刀轻轻的刮岩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现,其实这是由于岩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现的颜色。如果在岩石上滴加几滴盐酸就会发现会有气泡冒出,此外,我们还认识了灰岩等。

  五、实习体会

  通过工程地质学的实习,使我们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

  地质实习还对我们的意志有所磨练,虽然烈日当头,但是我们还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胜利地完成了实习的各项工作。这期间我们曾经挥汗如雨,但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一个人退缩。

  最后我想对我们的实习老师说声感谢,谢谢他不顾酷热和我们一起爬山,看各种现象,向我们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真诚的感谢他们。

词条:
上一篇:2024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下一篇:2024年土木工程实习报告
与该文相关的文章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面试网有任何建议,请通过网站联系邮箱向我们反馈,感谢各位的建议与支持!